1、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社会和人生,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一生为了实现自已的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对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敬畏和感恩,感受颇深:
2、“成年人罪不在于往往没有义务教育,而在于几乎没有终止教育。”--托马斯·富勒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孔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礼,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让审美式的教育与政治发生联系。
5、“仁”还是善恶、美丑评判标准的最终依据:“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认为美恶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客观的标准,唯有仁人能准确地辨别善恶与美丑。
6、“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7、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君子品格与道德修养,德育是教育之首。“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的是要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
8、因此,解放并提升人们的精神思想,这是孔子诗教的最终理想,孔子为诗教注入了审美式教育的新内涵。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不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名是一个人留在世上的东西。
10、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之心”,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为宗旨,即对自己不希望的行为也不要去伤害别人,同时去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11、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弱,生活困难,二十多岁又丧母,五十五岁从政失败,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险些送命,被人形容如丧家之犬。孔子一生坎坷,但他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求学精神,使他博学多才,辛勤耕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财富,为了自已的理想和抱负,不畏艰难困苦,尽自已力量去努力实现。
12、——《论语·八佾》
13、对于现实世界的政治,孔子主张实行“仁政”。仁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以对待家人的态度爱护生民,以文化、道德来维护秩序,反对滥用战争、刑政。周文化以民为天命之源,看重生命的尊严。殷人杀俘虏,周人则不杀而迁之。
14、在实际生活中,这句话也可以引导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受,去做对所有人有益的事情。
15、终身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到老学到老。
16、“个人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保尔·柯察金
17、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18、一、如何扩充“人”的内涵?
19、“儒”在最初的时候,是对某些职业的概括,其来源分别是以六艺教民的“儒”,和以德行教民的“师”。而孔子既是“儒”也是“师”,所以为后世的儒家奠定了基本面貌。
20、以上是一些著名的教育宣言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向我们阐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实践教育。
1、而孔子强调了“君子”精神意象层面的意义,弱化了“君子”与“小人”身份、社会分工方面的意义。“君子”与“小人”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对“道”的把握:
2、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3、“培养一棵树所需的时间,比种下一棵树的时间更长,但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中国谚语
4、“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观念,作为人格素养的“和”,至少有如下两个层次的内涵:
5、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8、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
9、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10、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的,既有顺境又有逆境,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但逆境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顽强奋进,取得的成就更骄人灿烂的。
11、孔子做教育,成为万世师表,开公平教育之先河,孔子创儒学,一生致于传播,身体力行,编辑史书传于后人,现在孔子思想和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还在受益无穷。孔子这些成就取得,凭着是强烈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干劲,尤其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善始善终的精神。
12、第二人生之路难,不畏难,知其不为而为之。
13、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将从孔子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七个点来分析这个问题。
14、欲速则不达礼之用,和为贵。
15、“教育不是填满杯子,而是点燃火焰。”--威廉·巴特勒·叶芝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放于利而行,多怨。
18、首先,他能教育的人,只是贵族子弟和未来的政府官员。为了实现将“天”引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当中,孔子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扩充“人”的内涵?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那时的人们通过《风》来沟通王政和民情,通过《雅》来讽喻和抒情,还要通过《颂》来完成庄敬典雅的仪式。所以,《诗》在那个时代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1、叫《论语》。
2、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但只要认真的去做一件事,必然会有所长,必会服务于人,造福于人,那你何愁不扬名,人生无常,迷茫时想想自已的特长,看看能做点什么,多点理解,多点付出,我们的社会更加精彩,明天更加美好。
3、第一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孔子青史垂名。
4、孔子主张用审美式的教育方式把秩序、条理化入理想人格的修养当中,使人成为丰富与协调相统一的“君子”。
5、学贵有恒: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恒心,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可半途而废。
6、二是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爱好不同和天份不同,给予最适宜的教育。三是教育方法。温故而知新。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7、外交官掌握了《诗》的内涵,就可以在樽俎鼓乐之间,得心应手地曲抑强权,展现本国的文化实力。如果一个士人大夫不具备欣赏和灵活运用《诗》的素养,就无法在往来酬酢的场合中合适地发言。这不仅自己丢人,更让国家蒙羞。
8、其次,孔子教育思想的六个方面:
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0、孔子把“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自己办学的时候,所主张的是“有教无类”。
11、因此,孔子的毕生理想就是将“礼崩乐坏”的社会恢复到之前周礼的秩序中。为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要以教育的形式教化世人。
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3、一是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应有读书受教育的权利。
14、——《论语·述而》
15、二、如何传教,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礼的精神?
16、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法架构崩溃、个人意识觉醒以,个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扩大的历史潮流。孔子格外注重周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传统,因而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这里的“人”也不再指贵族,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所有人。
17、孔子答:有教无类。
18、——《论语·子路》
19、以德行教民的“师”,则与官学中的乐师有关。先秦典籍中若单单提到“师”,则往往特指是乐师。乐师所教授的乐舞,一方面保留了很多上古巫觋传统的遗迹,如祭祀、祈雨等仪式。另一方面,周代的乐舞教育已经人文化,乐教主要以培养人的协调的德性、“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为目标。这是一种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呈现的德育。然而,这种教育面向的不是普通人,而是贵族子弟和未来的政府官员。
20、管仲曾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周文化的尊严,他当政期间没有导致生灵涂炭,而且惠泽长远。
1、一、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2、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4、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
5、——《史记·管晏列传》
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德不孤,必有邻。
8、以上是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浅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一起探讨交流!
9、“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孔子
10、“教师是改变世界的人。”--尼尔·皮特
11、《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12、你看,《诗》不仅塑造了贵族文化,而且向世人传递了一种恰当、含蓄、得体的表达习惯。
13、“要想有更好的未来,就要先让教育有更好的未来。”--格罗弗·诺里斯
14、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人。后世尊为圣人,万世师表,被评为古今中外历史上具有对世界杰出贡献的一百位人物之中,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对世界影响深远。
15、这句话是以“己所不欲”为出发点,告诫人们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这是一种道德准则。
16、“兴”其实有两个意思:
17、孔子认为,仁是德性之根本,是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它并不仅限于诸德目之一,而是具有统御功能的基础性的道德概念。
18、政治秩序也是人的秩序,孔子认为政治的最高形态是教育,这种教育首先应该是当政者们的自我教育,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和情操陶冶。君子能在具体的行为选择当中,随时遵从周礼,从而树立人事的典范。只要教导世人向往成为君子,那么这个世界的秩序也就恢复了。
19、天命又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的乱?
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孔子煞费苦心地教导世人成为“君子”,想让人“克己复礼”,然而,问题又来了:春秋时期,人们眼看着不遵循周礼的诸侯越来越强大,天命并没有对其制裁,那么人们有何动力一定遵循周礼呢?因此,孔子必须要为礼找到一个内在动因。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5、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求学,做人,为道,为德,都要时刻保持坚持不懈,像大地一样宽广胸襟,包罗万象,方是一个心怀天下之人应具有的品质。
7、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既没有独立的身份,更谈不上心灵的自由。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制度逐渐解体。于是,那些贵族和文化人逐渐地流落到社会中,这样一来,他们的身份独立了,心灵也解放了,也就可以自由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了。
8、那时代的贤人,一方面想要完整地保留古礼的典章仪式,另一方面还想将礼的精神、礼的本意提炼出来,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作用到现实当中。而《诗》就是那个时代贵族社会共同的语言来源,是最能保持礼的精神的文化载体。
9、要知道,在春秋之前,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这本身就是礼的一部分。而当时周朝的贵族或者其他文化人,不是依附于君权,就是被贵族豢养的门客。贵族依附君权,那些文化人呢,为君主和贵族服务,也通通都是官家人。
10、三、审美式的教育与政治如何发生联系?
11、该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12、“教育是开启头脑的钥匙,解放心灵的工具。”--马尔康姆·福布斯
13、其实,在之前周代的王官之学当中,已经有了诗教,主要是教导人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功利作用。而孔子扩展了《诗》的用途,提出了“诗可以兴”。
14、两千多年来,孔子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他关于教育的主张非常多,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因此,这里我们只探讨问题的核心: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可以分为“教育目的”的主张,和为实现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的主张。
15、孔子博大精神的教育思想,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严谨务实的教育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7、那个时代的人想跟他学习,只要交适当的学费就行了。孔子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弟子当中,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所以,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老师。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论语·为政》
20、道不同,不相为谋。
下一篇:欢送老领导的祝福语摘抄100句